港股通个股云顶新耀(HK:01952),是一个具备中期两倍以上空间的港股通中线股, 中长线更不可估量。以下为个股基本内容分析。相关内容初发于其它网站,原文标题《被国际资本盯上的云顶新耀有望复制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之路》,根据最新信息有所更新(声明:以下内容大多引自相关个股官方数据、媒体报道、坊间讨论及网络分析摘要,有客观数据+主观猜测双重特点)。
2025年6月13日,周五,创新药白马云顶新耀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CBC集团(康桥资本)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向国际投资者出售2500万股股份。交易完成后,康桥资本仍持有超过25%股权,维持控股股东地位。这是继2025年1月后,公司年内第二次通过大宗交易引入国际资本,凸显创新药管线价值获得全球投资人认可。此次大宗交易的买方为国际长线投资者以及专业医药投资者,他们的积极买入意愿是促使康桥资本进行此次交易的重要因素。据云顶新耀公告,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先生及执行董事、总裁及首席财务官何颖先生没有任何出售或减持公司股份的行为,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及大股东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2008年9月29日,巴菲特通过其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每股8港币的价格认购了比亚迪公司2.25亿股的股份。当时比亚迪港股市价6港币多点,巴菲特溢价30%以8港币买入,交易价格总金额18亿港币,约2.3亿美元,成为持有份额大于5%的大股东。次日比亚迪股份跳涨143%,随后两天分别暴涨88%和152%,其后震荡上涨,数周功夫涨幅高达10倍。巴菲特持股直至2022年8月30日才开始减持比亚迪股份,期间巴菲特持股14年,赚了30余倍(如若持股至截止2025年6月13日,则可能超50倍)。已成为价值成长投资经典案例。说明价值成长标的向国际长线投资者转让股票,更有利于被投资企业提高国际知名度,更有利于借助国际资本力量助力企业未来高速成长。
就创新药企业而言,从biotech(Biotech 往往指的是专注于生物技术研发的小型或中型企业,通常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化)到biopharma(Biopharma 通常指的是大型制药公司,拥有完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能够将生物技术转化为成熟的产品并在市场中销售),云顶新耀已成为港股18A公司(港股18A公司是指根据港交所2018年新增的第18A章规则上市的公司,这一规则允许未盈利和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里成功上岸的公司之一。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1)肾病领域:云顶新耀在肾病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核心产品 耐赋康® ( 布地奈德肠溶胶囊 )是全球首个对因治疗 IgA肾病 的药物。此外,云顶新耀还在开发用于治疗 原发性膜性肾病 的 共价可逆BTK抑制剂 EVER001,该药物在1b/2a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高临床缓解率和良好的安全性,未来有望成为重磅肾科药物。结合最近消息。6 月 13 日,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在路演中提到,5 月今年新增病人已经到达 2 万+。 结合 1 季度年报的时候提到 3 月底新增病人达到 1 万+。可以做这样的(保守的)假设,1,2,3 月,每月新增病人为3000,3500,4000; 这样 3 个月总新增病人为 10500 位(符合 3 月底 1 万+病人的结论)。 4,5 每月新增病人为 4500,5000,这样前 5 月正好是 20000 名病人。可以假设,随着国内国际指南的发布,以及各大医院的推广,每个月都比上个月增加 500 名病人使用耐赋康。下面的数据,是按照每个病人正常服药 9 个月,9 个月后,按照减半计量继续服用9 个月计算得来【根据NefXtend的研究成果—-参考肾医线 月以后的发展的病人,除了今年会服药外,还会在次年继续服药,次年继续服药的数据在第 6、7 行。2026 年继续按照前面的假设进行。如果上面的假设成立,这 2025 年耐赋康的销售额能达到 16.24 亿。2026 年耐赋康的销售额能达到20.2(2025 年发展的病人用药)+34.5(2026 年发展的病人用药) = 54.7 亿。(以上内容引用自阿水火火徐懒懒博客)
2)抗感染领域:云顶新耀的依嘉® ( 依拉环素 )是全球首个氟环素类抗菌药物,2024年实现收入3.5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依嘉®在治疗复杂性腹腔感染和尿路感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色。最新相关报道,2025年6月23日,港股创新药企云顶新耀(HKEX:宣布,《依拉环素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2025)》(以下简称“规范”)已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这一规范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首个氟环素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标准的建立,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多重耐药菌挑战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凸显了依拉环素作为全球首个氟环素类药物在抗感染领域的独特价值。作为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研发与商业化的生物制药公司,云顶新耀在抗感染领域已形成系统化布局。除已上市并展现出卓越疗效的依拉环素外,其在研管线年递交上市申请的头孢吡肟-他尼硼巴坦等。随着临床研究推进与商业化策略深化,这些产品将在千亿规模的抗感染药物市场中持续释放潜力,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4)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云顶新耀自主研发的三款核心管线 、以及自体生成 CAR-T产品 )成为其在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创新战略的三大核心支点。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方向是云顶星耀是最具爆发性价值的中长期核心方向,目前市场基本未给估值,仍处于彩票性质阶段,但却是未来大幅提升估值的关键。
可见,对于云顶星耀的耐赋康来说,如果和伏美替尼一样,销售量是 2024 年的 10 倍,则考虑到降价因素,2025年耐赋康预期销售额为9.8 亿,再加上依嘉 6 亿,则全年销售额为 15.8 亿。如果和泰它西普一样,是 17.8 倍,则考虑降价因素后,2025 年耐赋康预期销售额为17.45 亿,再加上依嘉是 23.45 亿。
2025 年,国家对国谈药出了很多有利的政策,耐赋康放量的程度有理由超过伏美替尼,我假设销量增加 20 倍,则 2025 年云顶新耀的销售额为 19.6(耐赋康)+6(其他) = 25.6 亿。 哪怕打一个 8 折,2025 年的销售额也有 20 亿,净利润在 10 亿 左右。(以上内容引用自阿水火火徐懒懒博客)
云顶新耀Gd-IgA1诊断试剂预计将于2026年推出,为肾科医生和患者进行全病程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在保守情况下,如果市场渗透率提升较慢,2026年耐赋康的渗透率为8%,则耐赋康的销售额约为72亿人民币,整体营收和净利润也会相应增长,预计净利润为29亿人民币。如果坊间预测准确,综合以上信息,以2026年业绩参考A股艾力斯估值20倍左右市盈率,云顶星耀2026年最高市值或可达到580亿左右,是截止2025年6月23日170亿不到市值的2.4倍。
EVER001 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优于 耐赋康 。EVER001作为新一代BTK抑制剂,具有共价可逆的优势、较好的选择性、较强的靶点结合能力以及较少的脱靶毒性。在1b/2a期临床试验中,EVER001在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表现出高临床缓解率,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其他共价非可逆BTK抑制剂常见的有临床意义的不良事件。此外,EVER001在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狼疮性肾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方面具有潜力,而耐赋康主要针对IgA肾病。市场前景方面,自2023年以来,肾病新药倍受大药企青睐,诺华35亿美元收购Chinook、Vertex49亿美元收购Alpine、渤健18亿美元收购HI-Bio,也均能为EVER001的BD价值提供很好的参考。EVER001有望取得更大成功。EVER001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预计2025年Q3公布更详细的中期分析结果。其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峰值销售额可能达到50亿美金级别,是耐赋康的两倍以上。
目前,原发性膜性肾病是仅次于IgA肾病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中国的患者总数约为200万,欧美及日本合计超过22万人,逾三分之一患者最终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该疾病尚无获批治疗药物,长期依赖传统免疫抑制方案,存在复发率高、毒副作用大等临床痛点。EVER001在早期临床中展现出差异化疗效及良好安全性,有望成为全球同类最佳药物。此外,EVER001未来也将布局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狼疮性肾炎等多种自身免疫性肾脏疾病。据估算,全球范围内上述五种适应症患者总数已超过1000万(含膜性肾病):其中,IgA肾病中国患者约500万,欧美及日本约50万;微小病变性肾病患者在中国约100–200万,欧美日约4万;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在中国约50–100万,欧美日约8万;狼疮性肾炎中国患者约40–60万,欧美日约8万。
1)通用型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4)。EVM14注射液于2025年3月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批准(IND),是全球首批进入临床阶段的通用型现货mRNA肿瘤治疗性疫苗之一。作为一款现货型疫苗,EVM14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对多种肿瘤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免疫记忆防止肿瘤复发。其具有无需进行HLA筛选、现货供应、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多瘤种等优势,已于2024年2月向美国FDA递交IND申请,并计划2025年第二季度在国内递IND申请,有望成为云顶新耀首个获批IND的自研管线。技术优势:采用自主AI+mRNA平台(妙算系统),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可诱导免疫记忆,与PD-1抑制剂联用显著增强抗肿瘤活性。对比个性化疫苗,其现货特性可大幅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EVM14是全球少有的进入临床的通用型mRNA肿瘤疫苗,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2)自主研发首款新型mRNA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临床试验推进:已启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EVM16CX01,2025年3月6日,EVM16已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顺利完成首例患者给药。预计2025年完成IIT临床研究Ia部分,聚焦大瘤种适应症,如肺癌、胃癌、肝癌、尿道肿瘤等。云顶新耀在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领域已跻身全球前沿阵营,其技术平台、临床进度和产业链能力均处于领先水平。尽管仍需临床数据的进一步验证,但其AI驱动的抗原设计、联合治疗策略及全产业链布局,使其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具备颠覆性潜力。若EVM16后续临床试验成功,云顶新耀有望成为亚洲首个在mRNA肿瘤治疗领域实现突破的生物制药企业,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国际上Moderna/BioNTech聚焦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如Moderna的mRNA-4157),预计2027年上市。
3)自体生成CAR-T项目。据外媒报道,到 2032 年,全球 CAR-T 细胞疗法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约 885.2 亿美元。尽管CAR-T细胞疗法市场前景广阔,但其局限性也不可忽视。传统自体CAR-T疗法需要从患者体内提取T细胞,经体外激活、基因修饰、扩增后回输,整个过程耗时数周且成本高昂。此外,患者需在回输前接受高强度化疗以“清淋”,进一步增加治疗风险和复杂性。因此,体内CAR-T技术应运而生,旨在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提升疗效,推动CAR-T疗法从“个性化定制”迈向“现货型通用”。2025年3月,阿斯利康豪掷10亿美元收购体内细胞疗法公司EsoBiotec,彻底点燃行业热情。Capstan、Umoja、Interius等海外biotech竞相推进管线,云顶新耀、科济药业等国内玩家亦加速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20个体内CAR-T项目处于临床前或临床早期,靶向CD19、BCMA,且不止血液瘤,还向实体瘤、自免疫病延伸。此前赛诺菲曾披露公司有三个体内CAR-T项目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2024年1月宣布与Umoja就开发体内CAR-T疗法达成潜在总额14.4亿美元的合作,安斯泰来在2月宣布与Kelonia达成合作以开发体内CAR-T。
云顶星耀自体生成CAR-T项目采用体内生成技术,通过将编码CAR的基因直接递送至患者体内的T细胞,实现CAR-T细胞的原位生成,省略了体外扩增与回输环节,从而显著简化治疗流程、缩短制备周期,并有望大幅降低治疗成本。相比之下,传统CAR-T疗法需要从患者体内采集T细胞,经体外基因改造后回输至患者体内,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云顶星耀自体生成CAR-T技术可以提升CAR-T在急性疾病、实体肿瘤等更广泛适应症中的应用潜力,为CAR-T疗法的普及和商业化打开新的局面。而传统CAR-T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等疾病。云顶星耀自体生成CAR-T技术有望显著降低治疗成本,因为它简化了治疗流程并缩短了制备周期。相比之下,传统CAR-T疗法由于制造周期长、操作复杂且成本较高,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云顶星耀自体生成CAR-T技术可能提升治疗效果,特别是在急性疾病和实体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色。 进度方面,云顶新耀基于自主研发的靶向LNP(tLNP)系统开发的自体生成 CAR-T项目可用于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取得多项临床前验证。在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中,自体生成CAR-T疗法实现了有效的靶细胞清除,且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已经实现了T细胞转染和CAR表达。
罗永庆在医疗保健行业有25年经验。加入云顶新耀之前,罗永庆担任腾盛博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带领完成了中国首款新冠中和抗体疗法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快速注册获批、GMP核查通过,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于2022年7月在中国商业化上市。加入腾盛博药前,罗永庆担任了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期间协助吉利德建立中国的业务,领导了8个创新产品的临床开发、注册批准和成功上市,并建立了涵盖科学、商业化和患者可及性的独特商业模式。此前,罗永庆还曾在包括罗氏制药及诺华在内的多家跨国制药公司担任高级职务,并主导过多个重磅药物的成功上市。罗永庆于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于1992年7月至1995年7月在上海圣卢克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三年,并于2006年9月获得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目前云顶新耀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罗永庆持有云顶新耀832万股,占公司总股份的2.66%。此外,罗永庆还被授予了470万份购股权,行使价为10.084港元。另据云顶新耀2022年9月19日公司公告,罗永庆的3年期间,公司决定授出最多120万股股份作为罗永庆的表现目标奖励,这些奖励的发放规则是:若云顶新耀股价首次超越55港元,则罗永庆将获得50%的表现目标奖励;若股价首次超越75港元,则罗永庆将获得剩下的50%表现目标奖励。
1)康桥资本转让部分云顶星耀股权或与云顶星耀的肾病新药即将BD有关。云顶星耀若想完成商务拓展BD大单,可能需要通过铺设更为强大的国际资本渠道助力,更容易成功。市场分析认为,公司正积极推进出海战略,其产品的海外授权合作进程取得显著进展,有望在近期实现重要突破。其中EVER001(BTK抑制剂)在6月初的ERA大会上公布了在膜性肾病中十分亮眼的初步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公司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公布1年随访的数据,随着临床数据的逐渐成熟,已不断吸引跨国公司的合作意愿,有望在年内落地出海授权合作,从而最大化该产品的全球价值。
2)康桥资本转让部分云顶星耀股权,或与康桥资本LP(有限合伙人)的退出需求相关。(以下内容引用自夏竹的巧克力博客)官方措辞:康桥资本计划出售2500万股(占比约6.7%),交易后持股超25%,强调“国际长线投资者及专业医药投资者的积极买入意愿促使此次交易”,并表示“进一步优化投资人结构,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支持”。核心逻辑:需求主导:相比1月减持,此次更直接归因于“国际投资者迫切需求”,尤其是专业医药基金对云顶管线(如耐赋康、伊曲莫德)商业化前景的认可,而非主动优化结构。控股权维持:减持后仍持有超25%股权,确保对公司战略的掌控力,同时释放部分流动性以应对潜在资本需求(如研发投入或BD交易)。康桥资本作为私募股权基金,存在LP(有限合伙人)的退出需求,尤其是在云顶新耀股价从低位反弹后(2024年涨幅超237%),减持可实现部分收益并缓解基金流动性压力。战略平衡:通过减持引入国际机构投资者(如贝莱德、富达等),既能分散股权集中度,又能为后续国际化布局(如产品出海、合作研发)积累资源。治理优化:早期股东(如康桥资本)减持后,持股比例相对提升,可能强化股权激励效果,绑定核心团队与长期利益。
3)康桥资本转让云顶星耀股权或因其自身资本需要投资短平快项目有关。康桥资本2025年3月24日宣布,首支人民币医疗健康并购基金已完成首关,基金规模超70亿元人民币,目标规模100亿元人民币。2025年3月28日,康桥资本以7.25亿付款,买下了卫材制药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的Kaiyun中国网页登录入口中国权益。2025年中,康桥资本领投了瑞桥鼎科集团的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十亿元人民币。康桥资本当前处于多维资本运作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投资短平快项目,或为其选择转让云顶星耀部分股权原因之一。
4)康桥资本的前世今生。在孵化控股型投资的策略下,康桥资本主导和深度参与了云顶新耀、天境生物、苏桥医药、优锐医药、安瑞医疗、道培医院、AffaMed、NiKang等多家医疗行业创新企业的发展。孵化型控股投资模式孵化控股型投资是康桥资本在新药研发领域的投资模式。以云顶新耀为例,康桥资本在云顶新耀IPO完成前持有公司62.48%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傅唯本人也是云顶新耀的董事局主席。云顶新耀是康桥资本在2017年创立的公司,康桥资本主导了其A轮和B轮融资,分别为5000万美元和6000万美元。康桥资本采用“孵化+运营”模式,从创立初期深度介入战略规划,通过License-in模式快速引进管线,并搭建自主研发平台,形成“双轮驱动”的底层架构。2019年,康桥资本以8.35亿美元从 Immunomedics 引入 拓达维 (Trodelvy)的亚洲独家权益,这一交易直接推动云顶新耀2020年港股IPO,首日市值突破200亿港元。在2022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遭遇寒冬时,康桥资本果断主导云顶新耀的战略转型,解散肿瘤团队,剥离烧钱的ADC管线,聚焦肾病、重症抗感染、mRNA疫苗等蓝海领域。云顶新耀引进的耐赋康(Nefecon)的费用为2.8亿美元。销售分成10%左右。整个生命周期耐赋康估计能赚300亿元。这一决策使云顶新耀的商业化进程显著加速,股价从低谷至今上涨接近9倍,总市值从20多亿港元回升至超160多亿港元。康桥资本是亚洲最大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运营”商,总管理规模超过88亿美元。首席执行官傅唯,职业生涯开启于淡马锡,曾在高盛和渣打Kaiyun中国网页登录入口银行,在横跨金融和产业的远东宏信担任投资总经理。国家主权财富基金、顶级投行、产业投资,这些早年间的多元经验为他后续的创业之路写下了注脚。捕捉最新趋势,下场孵化企业,主动创造价值,并适时卖出,是康桥模式的核心。举例来说,苏桥生物是康桥自己孵化的CDMO公司,在3年时间实现全球团队组建,产房完工,获取数亿元订单。在势头正劲的2021年,康桥资本果断出手给药明生物,投资回报超过3倍。由康桥资本孵化并成功走出低谷的云顶新耀,更是再次验证了这套战略及模式的可行性。根据联合国统计,2025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美元。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包括医疗器械、药品和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医药工业正处于技术进步的前沿,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精准医疗和远程医疗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超过10%,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如中国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云顶新耀目前创新药管线布局具备爆发性增长基因,未来可期。
Copyright © 2025 开云智能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2023022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