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是创新药产业发展的跃迁支点。医药魔方Pro《前沿π》栏目邀请不同前沿技术赛道创新先锋企业共同探讨赛道成就、困局与未来之路。
CTO李海涛博士探讨RNAi赛道的投资变化、国内玩家制胜之道、未来5年风向及长远产业畅想。
RNAi疗法正行驶在发展快车道上,其引领现代制药领域第三次浪潮的态势,不容小觑。”
RNA干扰 (RNAi) 是当前制药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随着赛诺菲的fitusiran于3月28日获批上市,目前全球已累计7款RNAi疗法获批,不仅验证了RNAi技术治疗人类疾病的变革性潜力,更是实现了临床应用广度的重大跨越。
随着RNAi技术不断证明其临床转化及商业化实力(2024年市场规模超24亿美元),全球RNAi赛道的热度急剧上升。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截至2025年7月2日,全球有近1000个RNAi项目同步在研,适应症涵盖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肝病、代谢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广泛疾病领域(下图)。而在这近千个项目中,由中国公司及机构研发的项目占到近四成。
过去一年多来,国内RNAi赛道表现惊艳,不仅有代表性公司与跨国制药公司 (MNC) 达成数十亿美元的BD交易,亦有多家新锐公司凭借创新的技术平台、独特的管线年的炫景生物是国内RNAi赛道新星公司的代表之一。2024年10月以来,炫景生物先后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及Pre-A轮首关交割,半年内宣布两轮融资消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令人瞩目。
炫景生物由黄渊余博士领衔创立,其在核酸制药领域已经深耕超十七年,是全球从事核酸药物研发的先行者之一。联合创始人、CTO李海涛博士专注小核酸药物开发超十年,主持和参研的多款产品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凭借创始团队的丰富经验,2024年8月,炫景生物首发管线先后在澳大利亚及中国获批临床。据了解,RG002是全球第一批进入临床阶段的针对补体因子C3的RNAi药物。
炫景生物首发RNAi管线为何选择肾脏疾病领域?公司的递送技术平台有怎样的差异点?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国内RNAi疗法公司要想拔得头筹,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增加投入?当前,投资者看RNAi疗法项目,与过去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长远来看,RNAi疗法产业发展到达“顶峰”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近日,带着这些问题,医药魔方Pro有幸采访到了炫景生物联合创始人、CTO李海涛博士。
李海涛博士表示:“国内RNAi赛道当前呈现确定性靶点管线扎堆,局部过热内卷的态势,这种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真正的产品差异化和技术壁垒。不过,随着更多企业国际化布局的展开,以及国内更低开发成本,更高执行效率等优势,有望看到更多RNAi公司‘卷’出国门,加速由‘内卷’到‘外卷’的转变。”
李海涛,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炫景生物联合创始人。专注于小核酸药物开发及核心技术平台研究超 10 年,作为发明人拥有小核酸领域发明专利超百件,技术秘密十余件。曾就职于国内头部小核酸公司任创新部门负责人,主持数十个靶点的药物分子设计和早期开发,主持和参研的多款产品已进入临床Ⅰ / Ⅱ期研究。现任炫景生物首席技术官,主持构建 RIHOST ® 、 RICMO ® 、 LICOD ® 三大技术平台,公司首发管线 即将开展临床Ⅱ期研究。
医药魔方Pro:过去一年多,RNAi疗法赛道总体发展如何?有哪些代表性进展?
李海涛博士:以siRNA为代表的RNAi疗法和反义寡核苷酸疗法 (ASO) 是小核酸药物最主要的两种药物形式。2024年以来,RNAi疗法赛道发展势头强劲,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总体呈现技术突破加速、临床进展积极、全球合作深化等特点。
从技术层面来看,肝外递送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多种肝外递送载体进入临床验证阶段。CNS、肌肉等多个非肝靶向药物取得优秀的临床进展,证明了RNAi疗法肝外应用的可行性,大大拓宽了RNAi疗法的应用边界,不仅在传统的遗传性疾病领域持续深耕,还逐步向更多复杂难治性疾病拓展,为众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临床研究方面,全球范围内有7款RNAi疗法获批上市,适应症涵盖心血管、罕见病及慢性代谢性疾病;此外,有十余款RNAi疗法处于III期临床研究阶段,表明RNAi疗法前景广阔,正加速步入成熟阶段。
BD与融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全球有近20项基于RNAi疗法管线及创新技术平台的交易达成,潜在交易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此外,过去一年多,全球RNAi疗法赛道达成30余起融资,累计金额超15亿美元。这些数字均体现了RNAi疗法赛道正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综上可以看出,RNAi疗法正行驶在发展快车道上,其引领现代制药领域第三次浪潮的态势,不容小觑。
(1)MNC“争抢”行业资产,BD交易火热:2024年1月,瑞博生物与勃林格殷格翰达成关于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小核酸创新疗法的合作协议,总交易金额超过20亿美元。同期,舶望制药与诺华就治疗心血管疾病的RNAi疗法达成两项独家许可合作协议,诺华支付1.85亿美元首付款,两项交易潜在总价值高达41.65亿美元。2024年11月,Arrowhead与Sarepta达成全球许可和合作协议,涵盖肌肉、CNS和肺部罕见遗传病的多个临床和临床前小核酸药物管线月,礼来宣布了一项全球许可协议(和OliX Pharmaceuticals),开发治疗MASH和其他心血管代谢适应症的RNAi疗法。5月,艾伯维与ADARx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免疫学、肿瘤等多个治疗领域的siRNA新药,交易潜在总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同月,渤健和City 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将结合渤健的专有药物递送技术,开发新型RNAi疗法,潜在交易总额超过10亿美元。
(2)肝外递送取得新突破:2024年,Arrowhead的肺靶向药物ARO-RAGE、Avidity的肌肉靶向药物AOC 1001等多个肝外递送药物均公布了积极的I/II期临床结果。此外,Alnylam的中枢系统靶向药物ALN-APP基于前期积极的临床数据正式开展II期研究。Arrowhead全球首个靶向脂肪组织治疗肥胖症的ARO-ALK7在2024年12月申报I/IIa期临床(现已开展临床研究),该分子的临床前研究数据表明其可降低体重和脂肪量,同时能维持肌肉量。
(3)肝脏领域仍在持续突破:在较为成熟的肝脏靶向领域,多个RNAi产品取得积极的临床进展,进一步推动RNAi疗法在肝脏疾病领域的深入开发和应用。例如Arrowhead和维亚臻正式向美国FDA和中国NMPA递交了Plozasiran (ARO-APOC3) 的NDA申请,Alnylam高血压药物Zilebesiran II期研究(KARDIA-2) 达到主要终点,Arrowhead的补体抑制剂ARO-CFB公布了积极的I/IIa期临床研究中期结果,礼来旨在降低Lp(a)的 siRNA疗法Lepodisiran基于积极的临床结果开启了III期临床试验等。
医药魔方Pro:当前,全球RNAi赛道竞争如火如荼。炫景生物作为赛道“新锐”,在管线方面的整体战略是怎样的?首发管线为何选择肾脏疾病领域?未来2-3年,制定了怎样的管线目标?
李海涛博士: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做创新驱动的小核酸制药公司,并致力于成为小核酸制药领域的深耕者和变革者。公司在管线上做了很多差异化的考量,首选“成熟非拥挤”靶点和系列“first-in-class”创新靶点,避免过度的同质化竞争。
以公司的首发管线为例,这是一款基于第二代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缀合技术开发的靶向补体因子C3 (Complement 3, C3) 靶点的siRNA药物,该管线具有临床确定性高,可拓展适应症多等特点,既可针对C3肾小球病这类罕见病,也可针对IgA肾病等相对高发的肾脏疾病。
公司首发管线聚焦肾脏疾病领域,而没有选择心血管疾病或代谢疾病领域,临床研究中招募的受试者数量也会相对较少,在临床开发的速度上也会相对更快。作为初创期的Biotech公司,更有机会快速推进至后期临床研究,甚至完成全部的临床开发。
RG002是炫景生物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管线进入临床II期研究阶段,处于全球同靶点siRNA药物开发的第一梯队水平,有望实现率先上市。公司的目标是,到2027年,首发管线的首个适应症进入到临床III期,其他适应症进入临床II/III期研究阶段。
医药魔方Pro:递送技术是开发RNAi疗法的核心。炫景生物的递送平台有何差异点?
李海涛博士:炫景生物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流程小核酸药物开发平台。围绕肝内和肝外递送,炫景生物开发了系列原创和优势型载体,且已累计申请了30余件发明专利。在相对成熟的肝靶向递送技术上,不同于广泛熟知的“三叉戟”结构,公司设计了新一代GalNAc缀合结构,该载体结构具有合成步骤少(相比头部企业竞品载体减少70%)、生产成本低、递送效率高、缀合方式灵活等诸多优势。
实现了包括肾、脂肪、CNS、心肌、骨骼肌等多个肝外组织的靶向递送。其中,用于肾组织靶向递送的LICOD-K1技术在啮齿类动物体内实现了特异性的靶向分布,siRNA缀合物在肾组织中的暴露量比无载体siRNA高出10倍以上;此外,在非人灵长类(NHP)动物中完成的验证实验显示,该技术实现了超过70%的抑制效率,特异性和抑制效果已处在全球前列。
除体内递送技术平台外,公司还开发了设计筛选技术RIHOST®、化学修饰技术RICMO®。经过不断地优化,RIHOST®平台的小核酸药物设计筛选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了数倍至数十倍(获得了7项软件著作权证书);RICMO®平台实现持续迭代,开发了“通式”修饰技术,进一步大幅改善了小核酸药物的成药性,针对相关修饰核心技术已经累计申请了20余件发明专利。
以上技术矩阵可支持丰富的小核酸创新药物管线的开发。公司正在与国内外药企广泛探讨技术平台和管线开发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小核酸药物研发的战略高地。未来,炫景仍将在小核酸药物技术平台上持续投入,完善已有递送载体的成药性能,同时不断积极探索新型递送技术,为后续管线的拓展和项目推进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李海涛博士:迄今为止,已有21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其中7款为RNAi机制的siRNA药物。但与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体药开云智能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物数量等相比,RNAi疗法仍然是一种非常新兴的治疗手段。虽然治疗应用前景广阔,但在药物开发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肝外递送技术开发和优化,如何能够在其他肝外组织中,实现小核酸更精准、更高效的递送,同时减少脱靶效应的存在,仍然是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
以及对颠覆慢性病、遗传病等需要长期用药疾病治疗模式的期待。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小核酸药物开发技术越来越多的获得了MNC的认可,表明国产小核酸药物研发开始走上世界舞台,与国外小核酸药物研发头部公司趋于并驾齐驱的态势。
医药魔方Pro:国内RNAi赛道卷不卷?在哪些地方比较卷?如果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拔得头筹,国内RNAi疗法“玩家”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增加投入?
李海涛博士:根据行业分析数据,整个医药行业都在加速内卷的进程中,创新靶点开拓者的首发上市市场独占期正在不断缩短,过早陷入内卷必然带来回报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创新热情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这种同质化竞争难以形成真正的产品差异化和技术壁垒,同时也存在重复资源浪费和加剧专利风险等问题,并且使得小核酸药物在肝脏递送技术成熟后的短短几年内过早的步入了内卷时代。不过随着更多企业国际化布局的展开,以及国内更低开发成本,更高执行效率等优势,有望看到更多小核酸公司“卷”出国门,加速由“内卷”到“外卷”的转变。
国内RNAi疗法“玩家”则必然回归到差异化竞争的路径中寻找突破点。这种差异化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差异化平台,加大对肝外靶向等关键技术的投入,从根本上拓展RNAi疗法的应用边界;对于仍聚焦在肝脏靶向的“玩家”而言,可以在靶点选择上从跟随到引领,探索更多创新靶点的成药潜力;还可以通过挖掘多靶点协同治疗等新的临床策略,满足未满足临床需求。总之,通过在技术创新、靶点差异化、临床需求精准性等方面在全球竞争中实现突破或者建立核心优势,未来才能在RNAi疗法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医药魔方Pro:任何赛道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现在资本看RNAi疗法项目,会重点看什么?与过去相比有怎样的变化?RNAi疗法从哪些维度可以给投资者信心?
李海涛博士:RNAi疗法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投资人的远见和信任。正是因为资本的坚定支持,才能让RNAi技术在短短二十几年中从理论走向现实,从实验室研究迈向临床实践,进而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1)投资人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投资人对于小核酸制药核心技术的了解相对比较初步,但是随着行业发展趋势越来越清晰,本领域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投资人对RNAi疗法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对于相关项目的平台创新性、技术成熟度、产品临床价值等方面都有更加精准的判断。对行业发展动态、技术痛点和关键挑战等行业认知甚至比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专业。
(2)对平台和管线的差异化,以及知识产权壁垒要求进一步增加:投资人更加关注企业底层技术的原始创新性和差异化,包括但不限于肝外递送、化学修饰等核心技术平台的差异化,同时也更加注重靶点的发现和选择的科学性,技术和管线的知识产权布局情况,规避侵权风险的能力,以及技术壁垒的不可替代性等。
(3)从“技术平台”到“价值验证”的转变:资本对于RNAi药物核心技术平台(例如靶点发现和设计平台、修饰技术平台、递送技术平台)的评估,相比于过去增加了更多“可实施性”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越成熟、同质化趋势越明显的技术或领域,要求对于平台优越性的验证要有更完整的数据链支撑,甚至要有临床前项目乃至临床项目的转化证据来对平台技术进行可实施性的价值验证。
随着肝外递送等RNAi药物成药技术的不断突破,RNAi疗法将成为改写医药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
医药魔方Pro:根据您的预判,RNAi疗法赛道下一个5年会有怎样的风向和趋势?
李海涛博士:未来5年,RNAi疗法赛道将呈现多维度的发展趋势。在技术创新方面,递送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新型递送载体将不断涌现,有望实现更精准、高效的细胞和组织靶向,进一步拓展RNAi疗法的应用领域。
临床应用方面,RNAi疗法将从目前主要针对罕见病和遗传性疾病,逐渐向慢性疾病等常见重大疾病进军。伴随着人类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靶点研究的不断推进,RNAi疗法有望成为更多疾病的一线治疗手段或重要的联合治疗方案。
在产业发展方面,RNAi疗法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并购也将更加频繁。大型药企将通过收购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小型公司,快速布局RNAi疗法赛道;同时,小型药企则会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差异化产品开发,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技术融合和应用拓展方面,小核酸药物将有望与基因编辑、mRNA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开启全面临床治愈时代,同时在多靶点联合治疗策略、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药物合成生产工艺创新、农业和工业应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医药魔方Pro:更长远来看,RNAi疗法产业发展到达“顶峰”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李海涛博士:从1998年发现RNAi机制至今,RNAi疗法只经历了短短的二十余年,尽管已经历了完整的技术发展曲线过程,并在肝脏靶向领域进入了技术层面的成熟期,但从市场、临床需求等角度来说,还远远未达成熟水平,距离“顶峰”更是相当遥远。不过我们仍可以畅想,当RNAi疗法产业发展到达“顶峰”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首先,从疾病治疗角度,RNAi疗法将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且高度成熟的治疗手段,几乎所有可以通过基因调控来干预的疾病都有对应的RNAi疗法,无论是常见疾病还是罕见病,患者都能从中受益。
技术层面上,所有组织器官的靶向递送技术将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实现等同甚至超越当前GalNAc肝靶向递送的水平和效率,几乎消除脱靶效应等副作用。RNAi药物的设计和开发将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能够快速筛选出最佳的靶点和药物分子,进一步大大缩短研发周期,甚至针对每位患者的基因序列变异,设计开发出更多的“milasen”,真正实现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医疗。
在生态链条上,RNAi疗法将形成完整且成熟的生态链,从基础研究、药物研发、生产制造到临床应用,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协同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药企共同推动RNAi疗法的持续创新和优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产业格局上,RNAi药物产业化发展将通过技术突破、成本优化和医疗普惠等维度,使得该类型药物成本急剧下降,药品价格势必会像传统药物一样更加亲民,能够惠及所有有需要的患者。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能让患者病有所医,医有所药,真正实现“全球健康公平”。
Copyright © 2025 开云智能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2023022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