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 (开云智能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纳米机器人医疗专家

Kaiyun纳米机器人医疗领军者 | 16年技术沉淀 | 120+核心专利

医疗技术咨询:

0551-6389-2569

机器人产业如何走向“量产化”他们这样说→

发布时间:2025-07-01 03:28人气:

  

机器人产业如何走向“量产化”他们这样说→

  置身深圳,仿佛行走在“机器人大世界”,触手可及间,一幅链接现实和未来的开云官方网址生活图景徐徐展开:工厂里,工业机器人熟练地分拣、搬运货物;医院里,一个个形如“颗粒”的磁性微纳米医疗机器人,通过栓塞术等操作,护卫人体健康;回到家,家政机器人正在打扫房间……

  从深圳众擎到奥比中光,再到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一路走、一路看,探寻机器人产业如何在深圳从“实验室”走向开云官方网址“量产化”。

  在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厅,数个直立的人形机器人被天花板吊架垂下的一根根缆绳牵引着双肩。随着缆绳解开,一个身高1.38米、体重40多公斤的机器人被工作人员“唤醒”。

  亮相、跨步、挥手、转身……这个机器人现场跳起了电影《功夫》里的“斧头舞”,一整套动作下来,让人拍手称赞。

  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这个产品代号为PM01的机器人配合着摆臂一步步前行,“身体”始终保持着平衡。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凝聚着具身智能、运控算法、动力关节等一系列技术突破。

  12月24日,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人形机器人新品PM01。这款机器人全身拥有24个自由度,腰部配备320度自由旋转电机,使其能够胜任大量“高难度”动作。今年2月,这款机器人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

  “为了完成这套舞蹈,机器人经历了跌倒、被扶起、再跌倒、再被扶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跌倒并不意味着失败,“每次跌倒都是在为下一次‘站稳脚跟’打牢基础。”

  众擎机器人科技联合创始人姚淇元介绍,“我们致力于通用智能机器人及行业场景方案,目前已实现从核心算法研发到关节驱动的全面自主设计。我们正加快攻关机器人自主跌倒爬起、灵活避障等能力,为日后在更多场景的应用创造条件。”

  机器人更好地代替人类工作,离不开聪慧的脑、敏锐的眼、稳定的臂和灵巧的手。

  在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了迎宾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其中,一款立式送餐机器人在展示区里来回穿梭,“忙碌”的它总能灵巧地避开障碍。

  它为何如此“左右逢源”?原因就在于这台机器人拥有三组足够灵敏的“眼睛”——3D视觉传感器。

  据介绍,3D视觉感知技术属于跨学科技术,涉及光、机、电、芯片、算法等多个领域。不同于2D视觉,3D视觉感知技术能够模拟人类眼睛功能,通过传感器和AI算法实时采集和生成高精度的人、物、空间的三维模型,在完整重现各类三维场景的同时,也让各类智能终端拥有感知能力。

  多年来,奥比中光团队一心扑在研发各类机器人“眼睛”的工作上,逐渐成长为该领域的“单项冠军”。

  如今,国内市场上平均每10台服务机器人里,就有7台拥有奥比中光的“眼睛”。

  “我们注重钻研核心底层技术,芯片产品经历了多次迭代,目前已成为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路线的公司之一。”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说。

  “未来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将走向高度集成化。它追求的是如同人类眼睛般小巧、低功耗、高算力和强理解力的视觉系统。”黄源浩认为,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但这也正是奥比中光的优势所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场景优化,机器人视觉技术将不断向前发展。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在深圳“机器人谷”,一大批机器人企业汇聚于此,创新要素在“山谷间”加速流动,碰撞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火花。

  从给胃肠道送药的软体微机器人,到能上高空下深水的桥梁检修机器人,再到电力巡检机器人,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多款自主研发的多场景机器人“助手”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里,机器人的模样和价值被赋予广阔想象空间。来自不同学科、针对不同需求的机器人研发团队共享场地,携手共进。

  “人工智能是计算学科,机器人是装备自动化。看起来是两个学科的内容,但一旦融合,就形成了一种更为全面且强大的解决问题能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说。

  丁宁表示,研究院的发力点聚焦在三个方向。一是为“人的健康服务”。在医疗康复手术领域,通过介入式手术等医疗手段,利用纳米机器人进行早期检测和处理。

  二是为城市的健康服务。“我们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通过机器人技术来维护和提升城市的健康状态。机器人如同身体里面的细胞一样,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执行运维检修、预防性措施等任务。”丁宁解释说,目前,这一方向的应用已经拓展到电力、交通、水务等多个领域。

  三是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化能力,识别并改善能耗较高或效率较低的环节。

  “我们联合多家头部企业持续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力争成为相关产业的推进器。”丁宁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00余家,2024年新增企业14000余家,产业链总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

  “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在南粤大地蓬勃发展,多家企业在前沿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以创新驱动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韩佳伟说。


155-2924-2867